2019年12月29日-30日,全国高校国别和区域研究2019年学术年会在上海外国语大学松江校区召开。这是教育部自2011年启动国别和区域研究工作以来的第一次全国性学术年会,来自全国158所高校400多家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的负责人及专家学者参会。29日上午举行了学术年会开幕式,29下午举行了分论坛会议,30日上午进举行了大使论坛并进行了会议分论坛总结。东北亚学院的刘宝全教授代表朝鲜半岛研究中心、杨延龙老师代表东北亚研究中心应邀参会。张景全副院长与我院中心参会代表进行了深入交流。
开幕式由上海外国语大学校长李岩松主持。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司长、港澳台办主任刘锦出席年会并讲话。刘锦司长指出,自2012年起,教育部在全国高校设立国别和区域研究培育基地、备案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目前已基本覆盖联合国各正式成员国。高校国别和区域研究培育基地、备案中心在扩大建设规模、丰富成果产出、拓展交流平台和完善运作机制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同时也存在着整体发展不平衡、不协调,转型重塑缓慢等问题。刘锦司长强调,高校国别和区域研究将是新时代我国教育对外开放新的增长点,这不仅是高校落实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等五大职能的需要,也是新时代高校服务国家战略、提升自身建设、适应国际形势变化、加强互学互鉴沟通交流的需要。刘锦司长希望,各高校第一要有更加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主动与现实需求对接,更精准地与发展期待对接,持续开展前瞻性、针对性、储备性政策研究,服务政策制定,推动理论创新,不断提高咨政水平和学术研究水平。第二要更注重研究梯队的培养力度,探索建立一套适合高校国别和区域研究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逐步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培养模式,加强与国际学术界交流密切度、健全用好“旋转门”机制。第三要更加突出特色发展理念,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树立起优势互补发展的意识。各研究团队要紧紧抓住所在高校的办学特色和学科特点,充分发挥团队研究特长,鼓励研究人员创新创造,积极打造核心产品和团队品牌,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特。第四要建设更加广泛的共建共享平台,国内高校之间、国内高校同国外及港澳台地区高校之间都要加强务实合作,研究者应当以更加宽广的胸襟,更加开放包容自信的态度,共同搭建造福世界的研究成果共享平台。刘锦司长充分肯定了本次年会在回顾已有成果和展望未来规划方面的重要意义,感谢上海外国语大学为年会提供的宝贵交流平台。
在开幕式主旨发言环节,华东师范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主任冯绍雷教授总结分析了美国、欧洲和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学术界在国别和区域研究领域的发展现状和各自特点,结合自身研究经历,阐述了新时代国别和区域研究的使命与挑战,并为国别和区域研究未来发展提出了建议。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国际学术委员会主席杨洁勉教授在主旨发言中指出,在当前新一轮咨政服务的热潮中,国别和区域研究增加了实践努力和实践自觉,取得了相当大的成果。中国高校国别和区域研究在发展进程中,正在不断提高政治站位,增强理性认识和理论自觉,探索和把握咨政服务规律,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作出了更大的贡献。杨洁勉教授强调,在国别和区域研究的咨政服务方面,高端人才和复合型人才是关键,要夯实人才基础和积累专业知识、培养领军人才和促进裂变聚变、加强战略思维和完善顶层设计、抓住实践机遇和增强虚拟参与。西北大学党委书记王亚杰在回顾了西北大学历史并交流了西北大学在国别和区域研究中所取得的成绩同时,以西北大学在国别和区域研究的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咨政服务、人才培养及合作平台建设领域对接国家“一带一路”发展倡议为例,解读了高校国别和区域研究对于构建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及推进全方位改革开放进程所具有的重要战略意义。
29日下午,参会学者分别在以“高校国别和区域研究咨政服务”,“国别和区域研究学科建设探讨”,“国别和区域研究学术研讨交流”,“国别和区域研究特色人才培养探索”为主题的四个分论坛展开了热烈的研讨。作为学术年会的一部分,12月30日上午举行的大使论坛邀请了中国前驻古巴、智利、厄瓜多尔大使刘玉琴,外交部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事务特别代表、中国前驻捷克、罗马尼亚大使霍玉珍,前中国中东问题特使宫小生围绕地区热点问题与国别和区域研究展开讨论。